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卷  第4期

特别策划
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五大逻辑
李世东, 樊宝敏
2022, 2(4): 1-7. doi: 10.12344/lczcyj.2022.11.29.0002
摘要: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文中分析阐述了支撑这一科学命题的五大逻辑: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理论逻辑;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带领人民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三是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一贯强调"天人合一"、保护自然的文化逻辑;四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现实逻辑;五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体系、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发展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林草部门的主要建设任务,即推进生态安全体系现代化、推进生态经济体系现代化、推进生态文化体系现代化、推进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生态科教和人才体系现代化,使林草事业在推进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战略思考
王登举, 刘世荣, 何友均, 赵荣
2022, 2(4): 8-14. doi: 10.12344/lczcyj.2022.11.29.0003
摘要:
文中阐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战略意义、理论基础、推进路径,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生态保护修复的基本主线,是引领全球生态治理新方向的中国智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科学的生态学认知、高度的系统论思维;应当坚持"五项原则",实现"四个转变",把握"三个阶段"。针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中存在的措施不够精准、治理质量不高等问题,应当从4个方面入手提升生态治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1)全面推行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诊断制度,真正做到问题导向、精准施策;2)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规划管理,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科学治理;3)实行生态治理工程成本核算制度,真正做到以质为先、建管并重;4)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真正做到高标准实施、高质量推进。
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思考
陈绍志, 仇晓璐
2022, 2(4): 15-19. doi: 10.12344/lczcyj.2022.12.12.0004
摘要(113) PDF(42)
摘要: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找准、抓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着力点是关键。文中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政策背景入手,在理解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内涵的基础上,对生态产品作出新的定义,将生态产品分为物产型、服务型、资产衍生型、规制型、生态负产品5个类别,提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构建的3个目标,最后指出要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及模式进行系统化设计,在全空间、全领域、全要素中找到最优配置、最佳组合模式,在多主体内部培育价值实现动能,从而实现生态产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循环。
以生态感知为目标推动中国林草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成效与路径
闫瑞华
2022, 2(4): 20-27. doi: 10.12344/lczcyj.2022.09.02.0001
摘要:
生态感知是推进中国林草行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举措。中国林草发展进入生态感知发展阶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结果。从生态感知建设角度分析林草数字化发展历程,为中国林草现代化治理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办法,有助于推进林草数字化转型实践和理论创新。文中针对推进林草生态感知建设的时代要求、林草生态数字化治理的实践逻辑,提出林草生态数字化治理的实现路径:1)以生态感知建设为目标,突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2)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生态感知建设;3)将生态感知建设作为新型绿色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4)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林草生态数字化治理;5)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供数字化支撑。
专题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分析
孙欣欣, 刘畅, 董丽娜
2022, 2(4): 28-36. doi: 10.12344/lczcyj.2022.10.27.0001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成为生态学、地理研究和城乡规划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以CNKI数据库中1999—2021年的557篇文献以及WOS中SSCI数据库的264篇文献为原始数据,基于CiteSpace软件对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计量和文献可视化分析,研究认为:1)国内外关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始于1999年,之后一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经历了缓慢增长、波动增长、快速增长3个阶段;2)发表文献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和美国,我国研究机构主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3)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文献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早期的"生态规划""景观安全格局"及后期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等;4)在发文期刊方面,国际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被引频次最高,国内《生态学报》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3点建议:1)加强生态安全格局基本理论的研究,特别是针对生态脆弱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这2类生态安全受到威胁较为严重的区域,构建合理的安全格局仍需深入探究;2)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以更好解决各地区当前的"三区三线"划定以及各类生态保护问题;3)加强新兴学科、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如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自然保护地建设等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使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形成完整、系统、实用的研究体系。
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实践
向珊珊, 陈晓瑚, 许秀环, 刘星
2022, 2(4): 37-42. doi: 10.12344/lczcyj.2022.08.04.0002
摘要:
2011年至今,我国森林康养经历了理念引进、概念提出和产业萌芽起步等阶段,目前已作为我国林业新业态和新时代的健康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文中基于森林康养产业运营"基地""产品""专业技术人员"3要素,梳理总结了10年来我国在森林康养基地、核心产品、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实践进展情况,展现了我国森林康养从概念向产业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4点建议:1)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2)根据森林康养产业需求进行基地建设;3)以产品创新明晰产业形象;4)以试点建设促进产业融合。
国家公园野生植物监测体系构建——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
崔雪晴, 侯盟, 刘璐, 李一
2022, 2(4): 43-49. doi: 10.12344/lczcyj.2022.12.01.0001
摘要:
野生植物监测与评估是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规划管理的基础工作。祁连山国家公园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对其现有野生植物资源进行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植物监测现状,采用传统监测方法与现代化智能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技术,尝试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对其野生植物资源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连续监测与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监测保障体系,即构建完备的野生植物监测管理制度、建立野生植物监测科技支撑体系、建立野生植物"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网络、建立野生植物监测资金保障体系、建立野生植物监测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新时期森林采伐管理模式探析
徐华
2022, 2(4): 50-54. doi: 10.12344/lczcyj.2022.09.15.0001
摘要:
多年来我国林业经历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森林分类经营改革,以及林业发展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功能作用等的不断调整,而1987年确立的限额管理、行政许可、凭证采伐的森林采伐管理模式实行30多年来基本没有改变。文中在总结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指出现行森林采伐管理模式与林业生产发展规律、市场运行规则、分类经营理念不相适应等问题,分析新时期优化采伐管理模式的有利时机和条件,提出了优化森林采伐管理模式及配套保障措施的建议,以期为广泛调动林业生产积极性、激发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实现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提供参考。
林长制研究进展及推行现状
黄雅婷, 王见
2022, 2(4): 55-59. doi: 10.12344/lczcyj.2022.11.20.0001
摘要:
林长制是为了破解林业"五化"问题而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性制度,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林长制的内涵、制度要点、推行现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制度优化5个方面,梳理、归纳以往学者对林长制改革的研究进展。虽然现有研究已经对林长制的实施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探讨,但多聚焦于某一地区林长制改革实践研究,关于林长制绩效的考核评价、协同治理机制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建议从林长制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协同治理机制的完善等方面进行探讨。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覃佩
2022, 2(4): 60-65. doi: 10.12344/lczcyj.2022.11.15.0001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重大战略决策,而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阵地。借助CiteSpace工具,文中对2011—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368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包括发文量变化趋势、学科分布、发文机构、关键词聚类等,以探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结果显示:发文的时间趋势与生态文明相关政策的发布有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思政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中均有体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机构以农林高校和师范高校为主,高校、大学生、对策、生态教育等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献经常选用的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未来研究中构建便利的交流渠道、打造多元的社会组织、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等建议,以助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发展。
实证分析
景宁畲族自治县近30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
马学欣, 周国良, 王锋, 侯建花
2022, 2(4): 66-71. doi: 10.12344/lczcyj.2022.08.24.0001
摘要: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称景宁县)是典型山区县,林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中基于景宁县1989—2016年共5次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景宁县近30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特点及其驱动力,展现出景宁县从靠山吃山的山区县转变为生态县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0年,在大力加强资源培育和资源大量消耗双重因素作用下,森林资源整体呈现"覆盖率大幅增加,蓄积量大幅下降"的现象;2000年以后,在覆盖率达到基本饱和的前提下,严格限制森林采伐、强化林种树种结构的调整、多元化发挥森林的生态优势,森林资源呈现出蓄积量稳定增长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景宁县的森林资源现状提出4条建议:1)考核指标由重森林面积向重森林质量转变;2)加强树种结构调整;3)强化伐后改造;4)多方位实施提质增效工程。
调查研究
云南省古核桃树资源保护及有效利用
徐雨欣, 李娅
2022, 2(4): 72-76. doi: 10.12344/lczcyj.2022.07.02.0001
摘要: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古核桃树资源,兼具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美学景观和社会经济等多重价值。文中分析云南省古核桃树的资源价值,并对其保护与利用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认为目前云南省古核桃树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普遍存在保护政策不足、保护力度不够、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基于此,提出5点建议:1)加强管理,增强保护意识;2)深入调查,有效保护资源;3)整合要素,促进融合发展;4)科学规划,发展林下经济;5)整体开发,推动乡村旅游。研究旨在促进古核桃树保护及利用,构建古核桃树保护和绿色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推动云南省核桃产业高质量、健康、快速发展。
园林机械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分析
李跃忠, 滕吉艳, 高磊, 黄军华, 戴咏梅
2022, 2(4): 77-83. doi: 10.12344/lczcyj.2022.05.18.0001
摘要:
文中采用文献整理与调研座谈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园林机械发展全历程为视角,分析和讨论我国园林机械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研究认为,我国园林机械发展经历发展前期、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平稳发展期4个阶段;园林机械在应用场景、用途、使用对象等方面未能同步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应用不均衡现象;机械化水平整体较低,其原因主要是园林机械研发难度高、市场容量小、研发能力弱。在此基础上,文中提出应加强园林机械多样化需求研究、重视大型园林机械研发和推广应用、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推动园林机械发展等建议。
新形势下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及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程宝静
2022, 2(4): 84-89. doi: 10.12344/lczcyj.2022.06.10.0001
摘要:
新形势下,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正式纳入新政府会计制度体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文中总结国有林场(苗圃)会计制度建设历史沿革及现状,阐述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研究的必要性,分析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会计科目和报表的变化及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国有林场(苗圃)会计核算有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即制定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指南、不断加强行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国有林场(苗圃)财务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等,以期进一步推动国有林场(苗圃)的高质量发展。
世界林草
缅甸、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林业管理比较与分析
潘瑶, 张婉洁, 李旦, 姜春前
2022, 2(4): 90-96. doi: 10.12344/lczcyj.2022.07.15.0001
摘要:
热带林是全球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以缅甸、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为代表的印度洋沿岸国家拥有丰富的热带森林资源,但因殖民统治、政治战争、社会经济等因素,森林资源过度耗损,导致森林面积急剧下降。文中总结缅甸、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3个国家的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和比较其森林减少诱因、林业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制定、管理机构设置、林业管理改革变迁等,通过经验总结、信息交流,助力次区域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协作协同,也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拓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林业战略合作提供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