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思考
陈绍志, 仇晓璐
当前状态:  doi: 10.12344/lczcyj.2022.12.12.0004
摘要(20) PDF(7)
摘要: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找准、抓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着力点是关键。文中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政策背景入手,在深入理解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内涵基础上,对生态产品作出新的定义,将生态产品分为物产型、服务型、资产型、衍生型、规制型、生态负产品6个类别,提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构建的3个目标,最后指出要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及模式进行系统化设计,在全空间、全领域、全要素中,找到最优配置、最佳组合模式,在多主体内部培育价值实现动能,从而实现生态产品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经济循环。
显示方式:
专题研究
加强我国林草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宁攸凉, 唐红英, 高月, 沈伟航, 戴栓友
2022, 2(3): 1-7.   doi: 10.12344/lczcyj.2022.09.09.0001
摘要(56) PDF(15)
摘要:
人才队伍建设是事关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文中以林草科普人才队伍为研究对象,分析林草科普人才的分类、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总结我国林草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与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我国林草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包括加强林草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林草科普人才发展机制、分类施策推进林草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林草科普基地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带动作用,以及加大对林草科普人才建设的投入力度。
国土空间视角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综述
孙欣欣, 董丽娜, 刘畅
2022, 2(3): 8-13.   doi: 10.12344/lczcyj.2021.09.03.0001
摘要(23) PDF(6)
摘要:
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下,探讨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研究其构建依据和方法,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阐述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梳理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依据与评价方法。其中,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依据主要包括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等,评价方法主要指生态安全评价法。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步骤、方法和特点,并从以下3个方面提出建议:1)改进、优化生态源地识别方法;2)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应与当前生态政策相结合;3) 注重生态安全格局有效性评价。研究旨在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生态安全研究、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林草业民营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探析
张升, 孙国艳, 田歆宁, 高建中
2022, 2(3): 14-21.   doi: 10.12344/lczcyj.2022.06.02.0001
摘要(25) PDF(7)
摘要:
支持林草业民营经济发展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促进林草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政策作为民营经济参与林草业建设的方向指导,在林草业民营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民营经济参与林草业建设的动力不足,缺乏政策保障。文中通过对民营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形势的分析,从多方面提出培育、发展生态保护修复市场主体以及完善政策和制度体系的建议,包括构建公平环境、降低经营成本、完善投融资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支持、落实法律支持,以期畅通沟通渠道,吸引民营经济参与林草业生态修复保护,促进林草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蓝绿空间占比现状及优化建议
曹国华, 王凯, 翁轶
2022, 2(3): 22-26.   doi: 10.12344/lczcyj.2022.05.16.0001
摘要(20) PDF(8)
摘要:
蓝绿空间是城乡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生态体系中密切关联的有机整体。文中基于江苏实际及国土调查主要数据,通过分析江苏全省及13个设区市蓝绿空间占比现状和动态得出,江苏省目前蓝色空间大于绿色空间,苏州、无锡、常州、盐城、南京、扬州、南通7市蓝绿空间占比高于全省水平,淮安市接近全省水平,镇江、宿迁、连云港、泰州、徐州5市低于全省水平;10年来,江苏蓝色空间和绿色空间在变化趋势上存在明显差异,全省蓝绿空间总体有所下降,蓝色空间略有减少,绿色空间基本持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刚性的蓝绿空间占比指导江苏省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设置江苏省及设区市蓝绿空间占比目标值、设置森林资源数量下限、依法加强蓝绿空间动态监测等发展建议。
查看更多
新阶段我国林草科技工作形势、任务和对策
郝育军
[摘要](500) [PDF 970 KB](159)
摘要:
我国林草事业发展迅速,"绿量"增加举世瞩目,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粗放、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不把科技创新这个坎迈过去,就会形成建设速度越快而质量问题越多的"畸形"发展局面,带来重大风险。文中分析了新阶段我国林草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林草科技工作思路和对策,指出了当前应着力攻关的重点研究方向。
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策略
李世东
[摘要](357) [PDF 1005 KB](110)
摘要:
退耕还林还草是世界著名生态工程,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文中在分析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什么是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怎样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核心内容和政策对策。
关于深化林草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若干思考
杨娜
[摘要](109) [PDF 939 KB](29)
摘要:
我国林草领域"放管服"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简政放权不够、创新监管不力、服务优化不足等问题。文中总结我国林草领域"放管服"改革的现状,剖析现存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林草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思路和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林草领域政府职能转变、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部分发达国家草地碳汇近况及启示
李想, 张慧斌, 彭伟, 孙颖哲, 王佳
[摘要](401) [PDF 967 KB](81)
摘要:
2020年9月和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联合国大会和气候雄心峰会上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宣示,对我国林草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进林草碳汇创造了良好机遇。与森林碳汇相比,草地碳汇尚未得到重视和充分研究,而数据显示草地碳汇潜力巨大。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从基础研究、方法学体系、碳汇项目试点、完善政策等方面对草地碳汇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我国草地碳汇潜力巨大,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将草地碳汇纳入碳市场可助力草原生态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此,我国应充分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进一步加强草地碳汇研究,完善草地碳汇的法律法规、标准、监测核证体系、方法学等基础准备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启动草地碳汇交易试点,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动草地碳汇纳入碳市场;同时,不断创新完善碳汇研究、基础准备、试点探索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展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与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树立样板。
我国林业碳汇交易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谢和生, 何亚婷, 何友均
[摘要](567) [PDF 1475 KB](256)
摘要:
碳市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工具。我国碳市场建设实践过程中,林业碳汇项目国际国内2类市场共存在9种机制类型,国际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国际自愿碳标准(VCS)项目补偿交易和黄金标准(GS)项目,国内包括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CGCF)自主开发项目、北京市核证减排量(BCER)项目、广东省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PHCER)项目、福建省林业碳汇减排量(FFCER)项目和贵州省单株树碳汇扶贫项目,发挥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丰富了碳市场交易产品,降低了排放企业减排成本,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行动,促进了林农就业增收和脱贫,拓展了林业生态补偿途径和形式,实现了碳汇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但也依然存在政策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自愿减排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项目产权不够明晰、项目开发交易流程复杂、碳汇交易品种和补偿机制相对单一、对林业碳汇交易认识不清、交易成本和风险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中提出完善碳汇交易制度和政策体系、完善自愿减排管理机制、明晰林业碳汇产权、简化林业碳汇开发备案程序、建立林业碳汇多元化补偿和投入机制、加强对碳汇交易的培训和宣传、创新机制降低林业碳汇项目交易风险、有序扩大林业碳汇市场需求等政策建议。
天然林停伐对重点国有林区职工福利的影响
夏天超, 夏一凡, 乔丹, 柯水发
[摘要](66) [PDF 1018 KB](15)
摘要:
文中基于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重点国有林区职工福利变化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天然林全面停伐政策实施对重点国有林区职工福利的影响。结果显示,天然林全面停伐政策实施后,重点国有林区职工福利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短期内职工的总体福利水平尤其是收入有所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工福利水平总体呈现回升趋势。建议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职工就业能力来提升重点国有林区职工福利水平。
柴达木盆地生态建设的思考
李世东, 陈应发
[摘要](89) [PDF 969 KB](20)
摘要:
以对柴达木盆地退耕还林还草进展调研成果为基础,文中重点论述柴达木盆地生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柴达木盆地生态修复的若干对策:统筹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严格保护,加强现有植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因地制宜,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提质增效,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以草定畜,发展盆地绿洲畜牧业;发展特色旅游,壮大绿色产业;开发与保护并重,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宣传生态文化,做好生态监测预警。
创新驱动战略下我国林业产业现代化实现路径
李秋娟, 刘亚培, 毛炎新, 张英豪
[摘要](231) [PDF 1085 KB](52)
摘要:
林业科技创新是促进林业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中分析了我国林业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情况,发现当前我国林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仍存在林业产业重要实践探索不足、科技创新投入不高、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提升林业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林业产业现代化服务能力的战略任务,将数字化信息化作为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将林草科技服务体系作为提升林业产业现代化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
云南省生态护林员政策实践及启示
韩锋, 高月, 赵荣, 戴栓友
[摘要](291) [PDF 956 KB](70)
摘要:
文中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对当前生态护林员政策进行归纳,并基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研究认为,在云南省生态护林员政策执行过程中,通过规范选聘流程、整合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管理和监督等措施,实现了云南省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双重提高,并巩固了边境国土安全,优化了森林管护体系;但是,也存在着生态护林员政策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协调性不足、部分地区政策执行有偏差、部分生态护林员履职不到位、森林管护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生态护林员劳动协议存在法律性争议等问题。因此,提出了如下针对性建议:探索建立集中安置点生态护林员腾退机制、强化易地搬迁生态护林员日常管理、不断提升基层单位规范管理能力、推进各类生态管护员精细化管理、继续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我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公众需求调查与分析
蔚东英, 高洁煌, 李霄
[摘要](104) [PDF 963 KB](30)
摘要:
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国家公园应该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自然教育是国家公园的基本功能之一,国家公园是开展自然教育的主要载体。了解现有自然教育体系的优缺点及公众对自然教育的需求,有助于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的建设。为此,文中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从社会公众对国家公园的认知度、对自然教育设施和服务的需求度、对国家公园知识内容和设施媒介的期望等方面分析我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现状,为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建设和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我国林业碳汇交易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谢和生, 何亚婷, 何友均
[摘要](567) [PDF 1475KB](256)
摘要:
碳市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工具。我国碳市场建设实践过程中,林业碳汇项目国际国内2类市场共存在9种机制类型,国际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国际自愿碳标准(VCS)项目补偿交易和黄金标准(GS)项目,国内包括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CGCF)自主开发项目、北京市核证减排量(BCER)项目、广东省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PHCER)项目、福建省林业碳汇减排量(FFCER)项目和贵州省单株树碳汇扶贫项目,发挥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丰富了碳市场交易产品,降低了排放企业减排成本,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行动,促进了林农就业增收和脱贫,拓展了林业生态补偿途径和形式,实现了碳汇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但也依然存在政策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自愿减排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项目产权不够明晰、项目开发交易流程复杂、碳汇交易品种和补偿机制相对单一、对林业碳汇交易认识不清、交易成本和风险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中提出完善碳汇交易制度和政策体系、完善自愿减排管理机制、明晰林业碳汇产权、简化林业碳汇开发备案程序、建立林业碳汇多元化补偿和投入机制、加强对碳汇交易的培训和宣传、创新机制降低林业碳汇项目交易风险、有序扩大林业碳汇市场需求等政策建议。
新阶段我国林草科技工作形势、任务和对策
郝育军
[摘要](500) [PDF 970KB](159)
摘要:
我国林草事业发展迅速,"绿量"增加举世瞩目,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粗放、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不把科技创新这个坎迈过去,就会形成建设速度越快而质量问题越多的"畸形"发展局面,带来重大风险。文中分析了新阶段我国林草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林草科技工作思路和对策,指出了当前应着力攻关的重点研究方向。
国际发展项目评估比较分析及其对亚太森林组织的启示
黄克标, 鲁德, 庞勇, 龙超
[摘要](486) [PDF 1737KB](119)
摘要:
亚太森林组织是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涉林国际组织之一,完善亚太森林组织评估体系是当前的重点工作。文中在总结国际发展项目评估主要理论框架和方法的基础上,分析比较7个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和发展援助机构的评估管理构架、评估政策与实践方面的特点,以及各机构评估体系的共性和差异。结果发现,各机构评估体系特点与其机构性质,管理架构,项目和活动类型、规模等因素密切相关。借鉴成熟国际组织评估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亚太森林组织评估工作现状和问题,提出完善亚太森林组织评估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策略
李世东
[摘要](357) [PDF 1005KB](110)
摘要:
退耕还林还草是世界著名生态工程,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文中在分析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什么是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怎样推动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核心内容和政策对策。
关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思考
魏晓霞
[摘要](376) [PDF 923KB](103)
摘要:
文中针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主要目标和指标,探讨未来保护和修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以期为开展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借鉴。
1949年以来中国林业管理体系变迁及国际比较
张旭峰, 孟贵, 吴水荣, 余洋婷, 朱安明
[摘要](401) [PDF 1187KB](93)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林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林业管理制度与治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从中国国家林业管理部门及其变迁、国家林业管理纵向体系、国家林业部门行政主官的政治维度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旨在全面揭示1949年以来中国林业管理体系的发展演变;同时,与美国、德国林业管理体系做简要对比,以期寻求共识为林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研究表明:中国国家林业管理部门在70年里数次变迁,前期较为频繁,后期逐渐稳定;其变迁历程基本与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相适应,宏观调控职能不断凸显,直接市场干预逐渐弱化;核心工作职责从经济生产逐步转向生态建设,从单一森林生态系统转变为"三大生态系统一个生物多样性";以"独立"管理林业事务为主,但近年来不断向自然资源统筹管理体系融入;林业管理结构整体保持"条块结合"不变,但从"条条为主"转变为"以块为主";纵向体系基本稳定,依托于国家行政区划层级从中央向地方、基层不断延伸,从上到下的政策传导机制非常成熟,占有主导地位;从下到上的反馈机制与从外到内的建言献策机制逐步发展;行政主官的政治维度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地保障了林业在国家宏观决策中的相对重要性。与国际林业管理体系的比较表明,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背景下,林业资源管理呈现出向自然资源整体管理整合或向生态管理融入的趋势。该研究可为中国林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部分发达国家草地碳汇近况及启示
李想, 张慧斌, 彭伟, 孙颖哲, 王佳
[摘要](401) [PDF 967KB](81)
摘要:
2020年9月和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联合国大会和气候雄心峰会上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宣示,对我国林草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进林草碳汇创造了良好机遇。与森林碳汇相比,草地碳汇尚未得到重视和充分研究,而数据显示草地碳汇潜力巨大。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从基础研究、方法学体系、碳汇项目试点、完善政策等方面对草地碳汇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我国草地碳汇潜力巨大,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将草地碳汇纳入碳市场可助力草原生态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此,我国应充分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进一步加强草地碳汇研究,完善草地碳汇的法律法规、标准、监测核证体系、方法学等基础准备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启动草地碳汇交易试点,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动草地碳汇纳入碳市场;同时,不断创新完善碳汇研究、基础准备、试点探索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展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与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树立样板。
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意林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常颂, 石焱, 英犁, 杨素丽, 张科
[摘要](337) [PDF 1000KB](77)
摘要:
我国创意林业目前还处于起步和自发生长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地围绕林业资源禀赋进行方向性指导。文中聚焦创意林业概念,从乡村振兴角度出发,分析创意林业的发展机遇和典型模式,对新形势下创意林业的内涵进行解读,提出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扶持、强化品牌建设、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破解人才瓶颈方面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创意林业发展。
我国北方沙区荒漠化防治工作思考与建议
李冰, 张宇清, 张志涛, 余涛, 丁国栋, 秦树高, 赵媛媛, 高广磊, 赖宗锐
[摘要](312) [PDF 1517KB](71)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荒漠化防治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确定资源承载力约束下合理的生态建设规模,保护和改造现有固沙植被,恢复和重建沙区生态系统?如何科学评估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统筹协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发展沙区经济,推动沙区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文中在对中国北方荒漠化重点省区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目前荒漠化防治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和需要关注的问题,并就未来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总体原则、土地可持续管理、治理成效评估、治理模式和措施、沙产业发展、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云南省生态护林员政策实践及启示
韩锋, 高月, 赵荣, 戴栓友
[摘要](291) [PDF 956KB](70)
摘要:
文中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对当前生态护林员政策进行归纳,并基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研究认为,在云南省生态护林员政策执行过程中,通过规范选聘流程、整合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管理和监督等措施,实现了云南省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双重提高,并巩固了边境国土安全,优化了森林管护体系;但是,也存在着生态护林员政策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协调性不足、部分地区政策执行有偏差、部分生态护林员履职不到位、森林管护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生态护林员劳动协议存在法律性争议等问题。因此,提出了如下针对性建议:探索建立集中安置点生态护林员腾退机制、强化易地搬迁生态护林员日常管理、不断提升基层单位规范管理能力、推进各类生态管护员精细化管理、继续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x 关闭 永久关闭